流云眼中的三国将官(1)-《新三国风云志》
第(2/3)页
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种种事例不枚胜举。在用人上面,连本无反心,却因为聪明过人的杨修都被砍了头。而司马懿这样的极洞悉心计的人,曹操应该不可能看走眼。
因此,曹操不会对司马懿进行重用,甚至有可能进行排斥打压。但又赖于司马懿的能力,有一定利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司马懿不是象杨修那么只是智商高而缺情商的人,也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护自己,才不至于走上杨修的凄惨路。
同时,隐忍的司马懿绝对没有忘记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前途,就象诸葛先生在草庐也能完成他的隆中对一样,司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远大计划。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来皇帝的门下之徒。这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在那样的情势之下,放弃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韬光养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准了谁将是未来的主子,甘心下来,放弃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劳的机会,而为曹丕出谋划策。因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绝对会因为功高盖主掉脑袋的。
而曹丕绝对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长子继承法统的地位,但是当时其几个弟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一个拥有兵权,一个因为才华深得曹操赏识,曹丕的地位看起来也是岌岌可危的。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导致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出现某种倾向的偏颇,子弑父的先例他绝对是一直忌惮的。这就必然造成几个儿子对自己的前程也没有把握。
两个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马懿自然达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马懿的眼光还更加长远,要依靠这个长子提高自己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到象曹操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后再行逼宫,获得国家的统治权。
可以说,在三国里面,最为用心计的人倒是司马懿,没有人象他那样为自己规划出了如此长的路子,一步一步的顺利实现,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国归晋。曹操也许和他有一拼,两个人的篡权经历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权势才发家的,但是曹操最后的魏国也是被司马家族抢走了的,说明曹操的规划只在于自己。而司马懿,却准备的更加长远,起码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也安排好了如何夺权。
空城计的真相――智者的摊牌
而诸葛才华并不在司马懿之下,但是这个人却是心胸光明磊落的人,对国家一片忠心,特别是没有司马懿那样的私心,诸葛的儿子均战死沙场,自然也就不会为自己打算什么,也不说明他们两人的智谋高下。
不是为公不为私的人,心机就没有了。诸葛如果弄权,绝对不亚于司马懿,有这样的优势却不利用,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这个有情有义的诸葛才是值得千秋尊敬的人物,司马懿则在历史画卷中被描述是一副奸相。为什么这么说呢?诸葛的空城计就绝对说明问题。
我们来仔细分析下空城计。
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司马懿说诸葛一生唯谨慎, 才觉得空城是个圈套,而按兵不动,再退兵。其实这是两个智者的摊牌。
因为诸葛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窃国计划,他明白如果司马懿杀了自己,蜀国立刻就会亡掉,那么身为拥有魏国全国兵权的司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那么直接导致司马懿全盘计划落空。这个时候的司马懿羽翼尚未丰满,一旦三国实现和平,或则魏统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马懿的死期。有了诸葛这位强大的对手,才有司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后发家的资本。
诸葛便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赌上了一把,果然司马懿放了诸葛这位老对手也是老朋友一把。可惜后人只看见诸葛的空城计,却不知道背后的玄机,充满了各种利害关系。
举个简单的推理,就算是满城军人,带兵的人也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攻城,哪次历史上的攻城不是这样?而且司马懿的探子怎么就不可能给他起码大致描绘下蜀军的兵力分布。就算诸葛在城内埋伏了兵马,其数量也应该不可能太多。何况司马懿手头正是其主力兵力,就算是硬碰硬也是不落下风的,何况面对对方的空城之势,就算牺牲相当部分人员,又何妨呢,又能攻城又能俘获对方的精神支柱诸葛孔明,更不用说蜀国的精英尽数的都在城里。
越是明白这一点,司马懿就越知道,此战必胜,蜀国也因此立刻必亡,而自己也自然劫数难逃,因此他要保存实力。
第(2/3)页